10年“升级路”,鲁班工匠的“装配”梦——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纪实

2023-02-21 15:55:38 匿名   阅读:1899

导读:本文是来自匿名的网友投稿,由编辑发布关于10年“升级路”,鲁班工匠的“装配”梦——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纪实的内容介绍

  屋顶是“能呼吸”的生态花园,地表是“超能喝”的透水铺装,室内外都由建筑版“乐高”积木拼成……这一坐落于南京的装配式保障房——南京丁家庄保障房正是出自中建二局华东公司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之手。成立10年来,这一工作室深研装配式技术,成为我国首个以装配式为主攻方向的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接连打造了南京上坊保障房、南京丁家庄保障房两座“鲁班奖”装配式保障房,成为我国装配式技术领域的“领路人”。

  7月3日,在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举办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推进会暨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发布会上,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装配式技术成果集中亮相,为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之年贡献“装配”智慧。

  10年“升级”路,成就装配“全能王”

  如果说南京上坊保障房是工作室对装配式技术的第一次成功探索,那么如今的南京丁家庄保障房和百水保障房,则将装配式技术应用推上了新高。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密集承载着这一个个装配梦想的落地生花。

  10年前,当中建二局将采用装配式技术建设上坊保障房项目的消息传出,许多老百姓却是提心吊胆,“拼起来的房子能结实吗?”在一片质疑声中,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始“启程”。

  为避免国外传统的“后吊装法”造成的质量通病,经过3个月的摸索、实验,工作室进行创造性“革新”,不仅成功完成了全预制结构构件柱、梁、板、楼梯等的吊装工作,还打破国外通常采用的“先现浇结构,再进行PC构件吊装”的藩篱,让工程质量与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不增反减。上坊保障房项目6-05栋住宅作为当时全国已建成的框架结构中高度最高、预制率最高的工程,荣膺“鲁班奖”、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

  有了在上坊保障房积累下的经验,工作室决定将“搭积木”盖房的经验进行再次“升级”,打造从里到外,实打实的“乐高房”!

  在南京丁家庄保障房,拼装的“积木”不仅限于梁、墙、叠合楼板、阳台、楼梯等构件,对室内装修也充分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就是这些装修原材料全部在工厂制成部品,现场像组装汽车一样进行组合安装,项目隔墙、厨房、卫生间、栏杆装配率达到了100%。装配化装修的应用,彻底“告别”了水泥砂浆的干法作业,这样一来,还杜绝了传统装修中瓷砖空鼓、开裂等质量通病。传统装修需近3个月的施工工期,采用装配化装修只需三四个工人,10天即可完工,大大提高了“成品房”交付的整体进度。

10年“升级路”,鲁班工匠的“装配”梦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纪实

  43项专利,技术“联手”领跑国际

  为了使装配式创效成果实现最佳,工作室将装配式技术与铝模应用、BIM技术等“联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在近10万平米的A28地块将全部采用铝合金模板施工,铝合金模板不使用树木,且自重轻、承载力高,所有模板均在工厂完成加工再运输至施工现场,施工环境安全、干净、整洁,且二次回收价值达30%,建筑垃圾可减少近90%。该项目也成为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后,全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保障房。

  通过深化设计,项目将外窗企口、阳台栏板、滴水线压条、门过梁等与结构一次性浇筑,免去了抹灰程序,比木模板每层减少了11个工日,并节省了抹灰所占用的房屋面积,使房屋空间在高度和宽度上各增加近4厘米,这也无形中提升了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

  在百水保障房建造过程中,工作室将BIM施工模拟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通过BIM一体化设计技术、BIM工厂生产技术和BIM现场装配技术的应用,实现项目进度、施工方案、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数字化、精细化和可视化管理。项目目前有3栋楼已封顶,每栋楼节省约2个月工期,共计19栋住宅楼,预计产生经济效益485万元,节约木材约90%,节约水泥约20%。

  截止目前,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累计获得专利43项,省级工法4项,标准图集3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检测技术研究》等2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住宅产业化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综合施工技术》被鉴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初心不改,助推建筑产业升级

  创新成果亮相城博会、住博会,飞向“双创”博览会、中日韩国际论坛,从启程时的“同行者寥寥”到现如今的“火爆围观”,对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精益建造的“匠心精神”和助推产业升级的初心始终未曾动摇。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苏宪新常对成员们说,“遇到挑战是工作室的常态,迎难而上才是应对的姿态。”正因如此,工作室才得以超越自我,翻越过装配式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高峰”。

  目前,工作室现已衍生为多个科技攻关团队——南京FMC汽车厂房、百水保障房、南京地铁小镇工作室、南京绿洲保障房等,工作室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拥有500余人的“智囊团”。

  工作室对装配式技术的大力推广运用,对工人而言也无疑是一次重要“转型”与素质“再造”。岗位能力的升级,让工人们不再只是停留于简单的现场砌筑、抹灰、钢筋绑扎等等,而是真正拥有技术“硬实力”。如今,项目已培养各岗位装配式建筑工人约1500名,系统完善的培训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让工友们实现了从农民工到新型“产业工人”的“飞跃”。

  面向“新时代”,工作室也将坚持与时偕行,秉承“工匠精神”,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和培养产业化工人为己任,与百姓的幸福相守相伴,为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前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温源 通讯员 郝帅 杨梦瑶)

本文地址:http://news.btgc5.com/article/detail/id/106168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编辑发布,所有权归南京网事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南京网事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评论区

  • 湖北省汉川市的网友:

    前排占座

  •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的网友:

    马克

  •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网友:

    占个座,楼主好

  • 湖南省醴陵市的网友:

    看看

  • 山西省忻州市的网友:

    支持下

  • 江苏省宿迁市的网友:

    追贴mk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的网友:

    一路狂追

  • 山西省忻州市的网友:

    可以了